最近一直在准备面试,看了不少招聘贴,也面了一些公司,总结一下其中谎言之外的陷阱。
这个长谈啦。如果你不擅长谈工资,那么这个薪资范畴的上限就没有意义,至今只看到 一家公司是不跟你谈工资,而是由他们的工程师给你评定,个人还是蛮喜欢这样的设定的。
更有甚者,连薪资下限都会跟你讨价还价,并且能够振振其辞!我的经验是,如果一家公司 在工资上都这么抠门的话,也就别指望它还能提供什么其它附加值了。
交税这块我不太清楚,需要做具体考证,不过我只在乎能拿到手的。
税、金待遇从 4+1 到 7+1 都有,一般不说明的话都是指最低缴税标准,因为从没指望过, 所以也没做任何考察。
年底 x 薪需要注意下,比如年底双薪其实是指 13 薪而不是 14,相比之下当然是 12+2 更好。 当然,这并不包括在年终奖之内,年终奖的范围通常在 1-4 个月之内,什么 36 个月、 50 个月、100 个月的新闻当作都市传说就好了。
最最需要注意的月薪组成了,因为上面提到的所有福利、待遇都是和你的月薪挂钩的! 但是月薪并不永远指你的实际月薪,有可能只计算月薪中“基本工资”部分。试想一下“月薪 10000” 跟“基本工资 3000”之间的区别!所以在谈 offer 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挑清楚! 这一点非常感谢上家公司,一直错以为我们是无偿加班,翻看合同才发现原来加班费早已经 算在了工资中,公司不分加班时长地支付加班费还提供免费伙食!
上面也提到,正式入职之前通常会有 1-6 个月的试用期,这是双方在面试之后更直接 也更加深入的互相了解阶段,试用期的长短适用于以下 法律规定:
第十九条 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 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 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因此很多用人单位在签署协议的时候都是 3-5 年,而且这样的单位通常更倾向于试用期 80% 工资的制度。
第二十条 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 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虽然根据法律可以支付试用者 80% 的工资,但是很多公司同样会支付 100% 的工资, 这一点可以作为横向参考。
当然,不要忘了试用期是一个双方互相考核的阶段,如果对公司不满意可以根据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协商离职,当然保险期间还是需要书面或者其它纪录形式作为证据。
这个在员工设备中算是大件了?我在这里大个问号,那是因为这可能是水分最大的组成部分了! 在市场上转一圈你会发现,敢自称人体工程学座椅的价格范畴在 200 - 20000,一不小心 就差了两个〇!
当然,反过来想一想,你买了 20000+ 的人体工程学座椅会不在招聘启示上加上品牌吗? 如果公司都没在意过椅子的品牌,你认为它会舍得因此付出 20000+ 吗? 结果显而易见。
个人感觉还是好的座椅还是很有价值的!尤其对于软件工程师这个需要长时间入定工作的职位而言, 能够大大缓解腰椎的压力。另外,北方的气候干燥,好的座椅甚至能够减少静电的发生, 不触电的冬天那真是幸福啊!
总之我是被接触不良的显示器坑死了!色差对于程序员来说问题倒不是很大, 但是愿意在细节上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司更值得信任。所能遇到的坑跟上面的类似, 遇到为程序员提供 Dell U2715K 的公司就从了吧!
机械键盘上的坑和座椅类似,我是不会把我的 FILCO 用“机械键盘”来代替的!比较省心的做法是, 由公司提供键盘(&鼠标)补贴。最近日元价格下跌,日淘 FILCO 或者 RealForce 都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如果遇到了真正玩键盘的公司,这些只是入门~
HHKB 就不多做介绍了,但是注意这里分 Lite 和 Pro,只有 Pro 是电容的!
PS:HHKB 是以 hack 见长的,如果公司把 HHKB 当中私有财产,那么它的价值将大大降低!
我一直认为在这方面提供统一、更好的服务对公司来说是一件收益大于付出的事情, 统一的电脑、统一的开发环境、统一的优化(比如 App Store 的内部缓存)能够节省 工程师们很多时间,除以工作年限后每个月的成本相对工程师的工资来说并不算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创业公司愿意入职提供 MBP,并在满 1-2 年的工作年限后放弃产权。
当然,让开发放弃自己熟悉的笔记本需要足够的诱惑,顶配的 MBP 对于非 Windows 开发者 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多说了,直接上新闻 。
除了照片中的陷阱外,偶尔也有照片外的陷阱——比如“照片中只包括新办公区”这样信息披露不全的问题。
想要了解一个公司对开源的看法,最直接的是看他们开源了什么,而不是他们招哪方面的 开源贡献者。理由嘛,我相信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
这个很重要!工作后我才知道大家对“敏捷”的理解居然能够差别这么大!“敏捷”绝对不是 不写测试、不写文档、不写注释、不做任何技术评估,乃至三天两头的推到重来!
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技术大牛的行业号召力,这是好事,不过不得不提的是其中也颇有水分。 在上一份工作中有幸接触到很多“大牛”甚至“大佬”,其中有至少两类非常不值得跟随:
很早就转型管理,花言巧语为主。已经很少接触实际业务的,很难想象会帮你实际解决问题。
埋头钻研为主,不善言辞。也有偏内向的,能帮你很快的解决问题,但是很能帮你理解问题。 不过也有遇到不善交际,但是谈到技术时总能透彻讲解的,面试时注意跟前者区分开来!
大牛的身价越来越高,甚至有公司只要求他们挂名即可,于是又诞生了一类非常 需要注意辨别的角色——“吉祥物”。
PS:说到大牛,绕不过去的一个角色就是 CTO 了,不过很多公司的 CTO 已经或者正在 转型为高级猎头、外联或者交际官,所以对于时常不在公司的 CTO 我都不把他当作技术部门的一部分。
看招聘贴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能够换位思考,从帖子作者的角度去分析对方能够提供什么, 对方的认知水平如何。很多时候招聘贴的作者根本不了解需求,或者根本没有决定权, 只能在网上抄以前自己都不知道有什么意义的话,因此甚至会提供完全错误的信息, 对此我只想说,太 TM 坑了!
想起了一句话,“三十岁之前写不出深刻的文章,因为你还没有经历够社会的黑暗。” 虽然有点消极,不过这个世界真的比我想象中要大得多。